“天这么热,我每天跑十几个小时货拉拉,就指望这笔运费养家,现在账户被封,单子接不了,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了......”
近日,下陆区人民法院里,被告攥着手机,语气焦灼地向承办法官倾诉困境。
事情要从一笔逾期借款说起。几年前,这位司机向某机构借款,到期后未能按时偿还。后来债权转让给原告,多次催讨无果后,原告一纸诉状将他告上法庭,还申请查封了他的银行账户,要求偿还本金、违约金及担保费共5640元。
账户查封的消息,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司机的希望——跑货拉拉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,账户被封意味着收不了运费、接不了单,别说还债,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。走投无路下,他主动联系了下陆法院承办法官,才有了开头那一幕。
承办法官没有简单以“保全措施不能改”为由拒绝,而是第一时间核查情况。核实发现,司机所言非虚:高温天里高强度跑单,家庭经济确实困难,且没有恶意拖欠,反而有明确的还款意愿。法官心里清楚:要是一直封着账户,看似保障了原告债权,实则断了司机的“造血”能力,最后可能变成“赢了官司拿不到钱”的僵局,对双方都没好处。
于是,承办法官多次找原告沟通,一边讲法律规定,一边摆司机的现实困境:“他愿意靠劳动还债,给个‘喘气’机会,让他继续工作,才能持续还钱;要是把路堵死,他彻底没能力还,您的权益也落不到实处。”
反复释法明理后,原告被说服了:不仅同意给司机一个月宽限期,还主动免除了全部违约金和担保费,同时答应解封司机一个常用账户,让他能正常接单、接收运费。
最终,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:司机承诺每月从收入里优先还部分欠款,直到还清本金;原告配合解封指定账户。一场可能陷入僵局的纠纷,就此圆满化解。
这起案子,打破了“保全措施一旦采取就不能动”的刻板印象。法院没只讲“刚性”,更带了“温度”——既守住法律底线,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,又给被执行人留了生计,激活了他的还款能力。
就像承办法官说的:“司法办案,既要守住法律的底线,也要看到生活的底色。”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,而是站在双方立场找共赢,这才是“善意文明执行”的真正体现。
在经济社会里,谁都可能遇到一时的难处。法院这波操作,不仅解了个案的困,更传递出一份温暖:法律有威严,也有温度;司法护权益,更懂留生路。这样的司法实践,值得点赞!